關於城堡的大小知識
從現實到遊戲,再從東邊到西邊,甚至是首圖的馬各手繪,都有城堡的存在,城堡算是人類歷史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建築物之一,能擋石頭、弓箭到火砲、彈藥,又成為迪士尼象徵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有關城堡的大小知識。
讓我們先從甚麼是城堡開始?
城堡的定義?
1. 中文的城堡一詞可以泛指城池堡壘,也可以指英語單詞 castle 所對應的建築。
2. 這個詞隨著諾曼征服英格蘭而引入英文,用於特指這一類英格蘭從前沒有的建築。
3. 一般意義而言,城堡特指其發源地歐洲和中東地區由十字軍東征傳入的建築形式。
4. 城堡的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就是指具有武裝的私人住宅,這和中東地區早期的要塞,如君士坦丁堡等有所不同:城堡並非公共防禦設施,而是由封建領主為了自身或其君主而建造並擁有。
5. 城堡起到很多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用途包括軍事、經營和內政。除了作為防禦設施以外,城堡還可以作為向敵人的領地進攻時的作戰基地。
6. 16 至 17 世紀間日本的城雖然有著幾乎一樣的功能,但是是和歐洲的城堡完全獨立發展起來的,有著一段完全不同的發展歷史,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建造,並且用於抵禦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攻擊。
要塞和城堡的差別?
1. 最初的要塞往往是指特別加固後的城市。
2. 發展過後,要塞主要是一種混合了城堡、宮殿和要塞的建築結構。
3. 往後這種混合了城堡、宮殿和要塞的建築結構,便開始分開發展。
4. 到了火炮發展成熟後用於戰爭的城堡漸漸消失,轉變為新型的星形要塞。
城堡出現的時間點?
9 世紀開始,歐洲出現木質的簡易城堡,11 世紀以後發展為石質建造,其原因為木造城堡容易被攻擊或是燃燒。
11 世紀至 14 世紀是歐洲城堡建設的高峰期,尤其是 12 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歐洲人在拜占庭工程師的協助下,在中東地區及聖地蓋了許多城堡。
隨著年代的變遷,城堡設計的美學因素越來越重要,城堡的外觀和規模開始體現它的居住者的威望和權力,在城堡厚重並且武裝充沛的城牆內側,通常建有華麗而舒適的住宅。
為什麼要建造城堡?
在外國的影視遊戲作品中往往會出現城堡的身影,這與城堡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
城堡的最大存在價值,便是作為防禦工事來保護居住者的財富與人身安全。由於保護財產是封建領主的首要需求,並且中世紀的西歐各種勢力割據極為嚴重,各等級的貴族之間形成的是金字塔形式的統治架構,各等級貴族只向其上一級的貴族負責,因此就算是是國王也管不到地方貴族,這便是”我的領主的領主不是我的領主”這句話的由來。
這種只向其上一級貴族負責的體制最經典的應該就是神聖羅馬帝國,這部分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就會發現這個體制對國家造成的影響,也就因為在這種架構下,每個領主都有各自的地盤,無論是生產還是軍事都只能自食其力,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就必須修建防禦工事。
說到保護財產是封建領主的首要需求這件事除了剛剛說的制度問題之外,還能追溯到羅馬帝國的滅亡,由於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很長的黑暗時期,羅馬的城防設施、城市因為技術失傳而年久失修,因帝國滅亡後的財富減少也沒辦法修建新的防禦工事,所以基本上整個西歐處於光溜溜的狀態,到了 8 世紀末,維京人崛起,這些斯堪地那維亞的流氓不回跟你說什麼江湖道義,有事沒事就給你三光政策,再大的城市都不一定有辦法在維京人的攻擊中全身而退,不設防的農村就更是任人宰割。
而農民階級雖說地位低下,另一方面也是領主的衣食父母,沒農民領主也不用活,火燒到頭上的領主們就不得不砸錢開始修建正經的防禦工事,保護自己和屬下的農民。
東方除了日本以外有沒有城堡的存在?
對於中國歷史而言,城堡的確比較陌生,這跟我們從小都會聽到的一句話有關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便是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成果之一。畢竟上至地方豪強,下至平民百姓,都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而他們的財產安全也由國家的軍隊所保護,自然就沒有修建城堡的必要性,只有保護城市的城牆。取而代之出現的就是 城池 這個詞,並且因為是以保護城市和百姓財產以及整個帝國行政核心這種基數巨大的前提建設的,因此規模通常都會非常巨大。
古代中國的城池之巨大,以至於單從一張照片根本無法判斷城牆所在位置和範圍。 圖為一張拍攝於 1880 年北京城的黑白照片,由於當時北京城城牆尚未拆除因此選用此張照片作為示意。 圖片來源:Wikisource
城堡的種類?
從材質來區分的話有兩種
木造城堡
也是最早出現的城堡種類,最一開始就真的只是圍一圈木柵欄,不過住在 這種地方,領主首先就不開心,畢竟同住在一圈柵欄里,沒辦法顯示出他的尊 貴地位,而且要是窩裡反了,別人直接就能堵他家門。
因此,領主會把住所設置在後方的高地,並只有一條通道連接,變得更為 易守難攻,城堡的雛形也就此出現。
木造城堡也沒有因為石造城堡誕生就馬上沒落,由於木造城堡有便於製造 、成本低等優勢,在往後的戰爭還是被廣泛運用在前線防禦據點。
石造城堡
木造城堡雖然便利,但是容易栽在火攻,因此改良方式就是在原有的結構上替換成石材,把木柵欄換成石牆,從而實現防火功能,也變得更為堅固;同時在高地和城堡周圍開挖溝渠,使敵人只能按特定的路線進攻,防守也更加容易,此後城堡的發展也不過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加強,譬如說更大的規模、更多的壁塔、雙層防護牆、門樓的出現等等。
從地理位置及特性分的話
平地城堡
建築在平坦開闊區域的城堡,優點為視野良好、能依水而建因此土壤肥沃,易於發展農業、漁業和經濟,並且四通八達部隊調動便利,容易增援或是救援。
缺點的話也是因為地形開闊,你視野好別人也視野好,容易被包圍,易攻難守,歷史上被武力攻陷的城堡大多屬於平地城堡,常常易主之後再易主 。
高地城堡
建在高地或是山頂的城堡,優點為地形崎嶇險峻,入口只有一個易守難攻,能用較低的成本,較少的建材達到最好的效果,並且因為在制高點,有良好的軍事價值,歷史上幾乎沒有被武力攻破的高地城堡。
缺點為物資匱乏,地形難以增援,若是遇上物資充沛的進攻方將高地或山頭包圍,就會斷水斷糧,不攻自破,但由於高地城堡本身經濟價值低,和進攻的成本無法相提並論,因此也沒有多少人會對高地城堡發動進攻。
戰爭時較常見的方式為高地城堡把手關隘要衝制高點,牽制進攻方或搭配平地城堡進攻。
火炮對城堡發展的影響?
城堡在最初是設計來抵禦人員、弓箭等等因此木質的便能有效進行防禦,機械弩、投石機等更強力攻城兵器被發明出來後,城牆為了抵禦更強動能造成的破壞,將城牆升級為能與之抗衡的石造材質,但在戰場上永遠都會有破壞力更強大的兵器出現,現在這部分,我們就來談談火炮對城堡的影響。
中世紀時城堡或者城市城牆的防禦力最關鍵的是它的高度。但由於火砲被引入歐洲,以至於高的城牆或城堡在火砲的射擊下反而很容易倒塌。
一開始的火砲的威力不像現在的火砲那麼大,而且不可靠,依舊非常笨重和容易爆炸,但火力已經足以使當時任何城堡或城市在短時間的射擊後投降。
於是當時的建築師開始改變城堡的建造。他們將城堡的木結構和高塔去掉了,因為這些結構比較容易被作為目標。
牆壁比過去要厚上好幾米,而且矮很多,來防止城牆倒塌。塔也變矮變粗。
中世紀的城堡塔漸漸演化為圓錐形的砲塔。砲塔的地基大,在塔內有地方裝火砲,塔頂也可以裝火砲。
但這些變化頂多不過提高了一個城堡的被動防禦能力而已,它們只不過將城市或城堡的抵抗時間延長而已。
尤其砲塔前的地方是一個死角,防禦者無法向這個死角射擊。砲塔內只能裝幾部砲,射擊後裡面的煙霧散得很慢,防禦者長時間什麼也看不見,連呼吸都困難。
要達到主動防禦,防守方需要一個可以用多門砲將整個地區控制住的設施。有些城市在城牆外挖了一條兩米多深的溝,挖出來的土被堆在溝的外部疊成土牆,在這個土牆上開射擊孔,這樣它們可以和城堡互相配合,同時對進攻的敵軍射擊。這樣的臨時性的防禦設施到 16 世紀初時成為主流。
此時的城堡已經逐漸向要塞的定義靠近。
城堡在火炮出現後為了抵禦砲擊和升級防禦手段,將高牆改為低矮厚重的矮牆,將高塔改為能架設多門火砲的巨大粗短矮塔。
圖為位於印度建於1490年的 Murud Janjira Fort
圖片來源:Pinterest
義大利的創新
1494 年起,法國對義大利進行戰爭,法國人在那裡使用了一種新的火砲,對當時的情況來說,這種火砲很靈活,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重新射擊。
因此在 16 世紀初義大利人開始研究更堅固的防禦設施。一開始一些義大利城市利用臨時性的防禦系統來加固它們的城牆。例如:城牆後挖一條溝,在溝的後面建一個用木杖和紡織品加強的圓弧形的牆。
但圓弧形的要塞還是會有死角,因此為了徹底解決死角的問題,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這些防禦設施總是正規的多邊形,尤其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特別受歡迎。
到了 16 世紀中後葉漸漸被五邊形的稜堡,星形要塞代替。這種堡壘幾乎完全沒有死角。而且有很良好的縱深,假如堡壘被占領的話,防禦者還可以撤進第二道防線。
這些要塞內有士兵居住區,還有放武器彈藥庫。在堡壘後部的側面可以放火砲,這是這種堡壘的優點。假如敵人對要塞強攻的話,他們就會陷入交叉火力之中。義大利人稱這種要塞「新式要塞」,歐洲其他地方稱它為義大利式。
這種要塞往後便因為對於現代化戰爭的適應性被普及到整個歐洲。
荷蘭式要塞
16 世紀末荷蘭因為想獨立,因此和西班牙開始進行長達 80 年的獨立戰爭,這時候他們開始模仿義大利的先例建造要塞。並且將幾何形要塞的概念擴大到城市等級,這時候許多荷蘭城市都被改造為嚴格按幾何形狀設計的要塞,例如:布爾坦赫要塞。
但由於範圍擴大,因此荷蘭人在成本上做了改良和結構創新,整個防禦設施都是土築的,上面蓋了瓦,荷蘭式的土牆和義大利式的石牆一樣有效,而且建築價值低,建造時間短。
在牆外建造了許多碉堡等,周圍由一條深水溝保護。並且依照當時火砲的射程,並以此來安排要塞上碉堡之間的距離。
火炮發展後的城堡地位?
像前面提到隨著火炮威力和永久性火炮要塞的進步,城堡逐漸失去了其軍事意義;但相對地,城堡的住居功能和作為權力的象徵性顯得更為重要。
晚期城堡仍然能用於防禦一些低等的暴亂,他們最終被別墅或是宮殿這樣的高檔住所取代。例如:文藝復興以後,城堡被改建為生活奢靡的花園城堡,牆壁上的縫隙被拓寬為玻璃窗,並輔以華麗的巴洛克、洛可可內部裝飾。
就是後世所稱的文藝復興式城堡。
另外 15 世紀中期,由於王權的擴張,城堡開始衰落,許多地方開始廢除城堡,以便它們不能作為叛亂者的依靠。在英國甚至掀起了摧毀城堡的運動。這也是傳統城堡消失的其中一個原因。
為什麼越到現代要塞都消失了?
到了 19 世紀火砲的的火力和射程不斷提高,這使要塞也不得不不斷加固。在本來的要塞周圍人們還建立了一圈碉堡,這些碉堡成為承受進攻的主要成分。
隨著陸軍的機動性的不斷提高,到 20 世紀中要塞幾乎已經完全沒有用了,因為敵人可以輕易地繞過它,或者運用新式火砲將它輕易地擊破。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國家試圖用平行的要塞建築來保衛自己的邊界。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和德國的齊格菲防線是典型的例子。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屢次倚仗要塞抵禦德軍的入侵,但卻都被攻陷,這展示了要塞在新的戰爭形態下的脆弱。
在一戰初期的列日戰役中,比利時的堡壘群不敵德軍新式重砲轟擊,同時又面對排氣和衛生設施不足等種種問題,最後困守近 10 天後陷落。
二戰初期德軍再次入侵比利時,而這一次德軍派出裝備了火焰噴射器和炸藥的空降兵,出其不意瓦解了埃本-埃美爾的要塞防禦措施。
總而言之,動態戰爭中,巧妙的部隊機動能輕易化解要塞的軍事價值,而日益進步的火砲和航空火力,乃至未來的飛彈,更是強行摧毀要塞的好手段。
現代的城堡?
現代,這些城堡大多被開闢為旅遊景點例如:新天鵝堡,或者高級旅館與飯店。
在英國,對於貴族的高額遺產稅令許多貴族便將家族持有的城堡轉型成飯店、博物館、出租場地等用來維持生計。
在德國,城堡可以以簡單的手續和低廉的價格購買,但購買者必須定期對城堡進行修繕維護,費用將是非常昂貴的。
關於新天鵝堡
在迪士尼的加持下,新天鵝堡大概是現在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城堡形象了。
這座城堡其實是 19 世紀晚期的建築,1869 建造,1892 年完工,已經是有照相機的年代了,雖然是高地城堡,但完全不是因為戰爭或防守等任何軍事用途製造。
這座「夢幻城堡」是在 1830 年代由巴伐利亞王國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興建的,現在搜尋路德維希二世就能找到這個浪漫傢伙的照片,風格取自中世紀德國騎士城堡。路德維希建堡的啟發有幾個:一個是他父親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早期建堡計劃,另一個更重要的啟發則是他在 1867 年前往埃森納赫旅行中和弟弟共同遊覽的瓦爾特堡。
新天鵝城堡中的歌劇廳和騎士浴室的設計就採用了瓦爾特堡的設計圖為藍本。此外路德維希還受到西班牙建築風格的影響。
他想把新天鵝城堡建成作曲家華格納作品中的幻想的日耳曼傳說世界。城堡的設計主要交付給有名的劇場布景設計師設計。
城堡中隨處可見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細節,而所有門窗、列柱迴廊則呈現巴洛克風格,主要廳堂的裝飾則是拜占庭式的瀝金濕壁畫。
整個城堡中所有的水龍頭以及家具和房間配飾都是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天鵝造型。城堡內裝飾極其奢華。
在 17 年的建築時間裡,路德維希只在新天鵝堡待過 172 天,那時候還只有三分之一的房間是完工的。他從未想讓新天鵝城堡公諸於眾,在他看來寧願將此堡毀壞,也不能讓它失去其神秘魅力。但是在他死後六個星期,城堡就對外開放了。
迪士尼樂園標準LOGO中的城堡就是以新天鵝城堡為模板來設計的,總體來說,新天鵝堡就是一個超級有錢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夢想而造出來的神級玩具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