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哪個遊戲平台上,都有一款看到封面後非常難忘的獨立遊戲,這款獨立遊戲就是最早於 2017 年 9 月 29 日發售,來自 Studio MDHR Entertainment 工作室的首款作品《茶杯頭 Cuphead》,而讓人非常難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於這款遊戲那致敬 1930 年代早期卡通的復古風格,這種風格也就是今天我們想來和大家討論的 「橡皮管動畫風格(Rubber Hose Animation)」。

關於 《茶杯頭 Cuphead》 這款遊戲

《茶杯頭 Cuphead》的作者是 Chad Moldenhauer 和 Jared Moldenhauer 他們本身是兄弟,他們從小對遊戲就有難以形容的熱忱,到了 2010 年獨立遊戲開始大量出現,抱著復興傳統動畫的理想,為了和現代普遍認為的「傳統動畫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個思想對抗,他們下定決心,要投入所有時間和存款,辭去原本的工作,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創立了 Studio MDHR 獨立遊戲工作室,開始製作這款遊戲,達成自己的理想。

Chad 和 Jared 抱著復興傳統動畫的理想,開始製作這款遊戲。
圖片來源:Studio MDHR

《茶杯頭 Cuphead》故事背景發生在某個架空的幻想世界,主角茶杯頭兄弟感覺就是兩個跟米老鼠形象差不多,把米老鼠腦袋換成茶杯的生物,他們在魔鬼的賭場混的太好,結果招致魔鬼及手下的骰子王設局陷害,最終欠了魔鬼一大筆錢,為了還債只好幫魔鬼在大地圖上亂跑四處討債,努力還債。

這款遊戲的主線劇情其實非常好理解,真正的精華在於藝術性以及洗鍊的遊戲機制。
圖片來源:The Sound Architect

遊戲設計方面本身也參考了不少諸如《銀河快槍手》、《魂斗羅》、《超級瑪利歐》、《快打旋風》、《洛克人系列》等名聞遐邇的老遊戲系列,他們非常懷念這種節奏快速、有巨大魔王,並且手把拿起來就能開打的感覺。

1980-90年代的老系列遊戲對於《茶杯頭 Cuphead》的遊戲設計有非常大的啟發。

但我們認為《茶杯頭 Cuphead》最讓人讚嘆的地方並非遊戲的風格本身,因為要說橡皮管動畫風格的遊戲《茶杯頭 Cuphead》也不是唯一一款,我們所查到的資料就顯示早在紅白機時代就有如《米老鼠狂热 Mickey Mania》、《蚯蚓吉姆 Earthworm Jim》、《唐老鴨夢冒險系列 わんぱくダック夢冒険》等,但沒有任何一款是像《茶杯頭 Cuphead》一樣,遊戲中的每張圖、每個物件幾乎都是使用跟 1930 年代卡通類似的技術在紙上純手繪完成的,要做出這種 1930 年代風格的工作量非常龐大,每一秒就需要畫 24 張圖(也就是每一幀24張圖),這也大概就能解釋了為什麼這款遊戲一直以來被關注的重點始終離不開一個主因-畫面。

《米老鼠狂热 Mickey Mania》於 1994 年發行,每個關卡都是根據經典的米老鼠卡通設計和製作的。
圖片來源:retroplace

《蚯蚓吉姆 Earthworm Jim》於於 1994 年發行,當中把自己的頭拔出來嚇小孩、用自己的頭當套索等元素非常有橡皮管動畫活潑、天馬行空的靈魂。
圖片來源:nintendolife

《唐老鴨夢冒險系列 わんぱくダック夢冒険》於1989年發行,本作根據迪士尼《唐老鴨俱樂部》動畫改編。
圖片來源:IMDB

不過說到畫面,很多人對《茶杯頭 Cuphead》產生了誤解,覺得這款遊戲的風格是對大名鼎鼎的迪士尼的致敬。但他的風格更接近的其實是美國另一家動畫公司,弗萊舍工作室( Fleischer Studios),也就是製作了《貝蒂娃娃 Betty Boop》和《大力水手 Popeye the Sailor》的公司。

弗萊舍工作室( Fleischer Studios)由於搜尋時譯名相當混亂,存在多種版本,諸如弗萊舍工作室、弗萊舍兄弟動畫公司、佛萊雪兄弟等等,因此只有英文可以認定是正確名稱,中文名稱方式我們這裡會以最貼近英文原意的譯版 弗萊舍工作室( Fleischer Studios)來統稱。

《大力水手 Popeye the Sailor》為弗萊舍工作室的其中一個著名作品,也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貝蒂娃娃 Betty Boop》在 80 年代,因為其性感又甜美的形象,與流行時尚一拍即合,周邊商品開始變得有人氣,甚至超越了過去在電視上的表現,讓許多人沒注意到她原本也是弗萊舍工作室經點作品中的角色。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 1930 年代,美國動畫業界有大陣營對立,迪士尼代表的是 「西岸風格 」或稱 「好萊塢風格」 ,弗萊舍工作室代表的則是 「東岸風格」 也稱 「紐約風格 」,而《茶杯頭 Cuphead》的風格實際上更接近東岸而非西岸,《茶杯頭 Cuphead》作者之一的 Chad Moldenhauer 就曾在採訪里明確表示,相比迪士尼,弗萊舍才是他們最大的靈感來源。

但看到茶杯頭兄弟直覺想到米老鼠其實不難理解,畢竟我們自己也是這樣描述的,這當中有兩個原因:
1. 迪士尼在當代不管是作品還是流行上規模都是數一數二大的。
2. 這樣的形象在1930年代其實是業界通用的模板形象,無數的動畫角色都長著類似的臉。

在 1930 年代,由於動畫產業的發展因素,導致業界每家公司使用的角色形象沒有太大的差異。
圖片來源:Pinterest

接著我們就來談談 「橡皮管動畫風格(Rubber Hose Animation)」。

什麼是「橡皮管動畫風格(Rubber Hose Animation)」?

「橡皮管動畫風格(Rubber Hose Animation)」是第一種美國動畫產業所標準化的卡通風格,橡皮管動畫的特徵就是當中的角色都會有著跟橡皮管一樣簡單、缺少關節的肢體。

在 1920 年,動畫剛被發展出來不久,動態表現的研究發展尚不成熟,角色通常整體非常僵硬,基本上只是動起來的連環漫畫而已,為了解決動畫表演的問題,動畫師們發現這種類似橡皮管的表現方法,能夠在製作動畫的時候讓肢體表現出複雜且華麗的動作,讓動作更加流暢。

這種讓角色沒有骨架、關節,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隨意拉伸的作畫方式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當時動畫師的作畫難度,使用多變、容錯率高的圓形、弧形代替方形和直線來構建畫面,如此一來大幅度縮短了動畫製作的成本和時間,也降低了產業的技術門檻,沒有高超技巧的藝術家也能被動畫公司招募,並快速投入生產作業,提高了效率也促進了 1930 年代動畫產業的飛速發展,此後這種「橡皮管動畫風格(Rubber Hose Animation)」便逐漸成為了當時的業界標準。

橡皮管動畫由於沒有骨架、關節,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隨意拉伸,讓整體動作表現更加流暢。
圖片來源:Pinterest

由於橡皮管動畫的特性,讓許多角色和物件不再受限於固有認知上的形體以及物理特徵,能做出更加異想天開、天馬行空的表現。
圖片來源:tenor

在橡皮管風格的加持下,角色不再需要像真實的人或生物一樣做著規規矩矩的動作,能更加的異想天開、天馬行空,也不需要符合物理法則,《茶杯頭 Cuphead》會決定這個把茶杯當作頭的怪異設定也是為了想留住這種感覺,像是在遊戲或動畫中都能看到他們可以頭和身體分離,或是從頭頂噴出東西,甚至把吸管拉下來自己喝自己頭裡面的液體,遊戲中的大絕招也是跳起來從頭頂噴出東西,這些動作的靈感就源自 1930 年代橡皮管動畫的獨特氛圍。

隨著《茶杯頭 Cuphead》的爆紅,「橡皮管動畫風格(Rubber Hose Animation)」動畫風格也重新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前面有提到《茶杯頭 Cuphead》作者之一的 Moldenhauer Chad 就曾在採訪里明確表示,相比迪士尼,弗萊舍才是他們最大的靈感來源,但除了視覺風格外《茶杯頭 Cuphead》當中也洋溢著怪異扭曲並飽含黑色幽默以及諷刺的風格,其實這也和弗萊舍工作室的作品有關係,接著就來談談這間被我們認為是橡皮管動畫風格文藝復興等級作品《茶杯頭 Cuphead》所大量致敬的 弗萊舍工作室( Fleischer Studios)。

弗萊舍工作室( Fleischer Studios)

弗萊舍工作室( Fleischer Studios)當年於美國邁阿密所使用的商標。
圖片來源:cartoonresearch

弗萊舍工作室( Fleischer Studios)由 Max Fleischer 和 Dave Fleischer 兄弟,於1929 年成立於美國紐約,弗萊舍工作室有非常多的經典作品,前面提到的《貝蒂娃娃 Betty Boop》、《大力水手 Popeye the Sailor》、 1941 年的《超人 Superman》都是其代表作,「一吃菠菜就會變壯」的大力水手的肯定在不少人的腦海裡都有深刻的印象,他們的作品中對現實社會的辛辣諷刺也讓它在成年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貝蒂娃娃 Betty Boop》和《大力水手 Popeye the Sailor》,1941 年的《超人 Superman》也是弗萊舍工作室著名的作品之一。
圖片來源:DOGOmovies

弗萊舍工作室與迪士尼的最大區別便在於作品中的內容,迪士尼較多有著美好的結局,與浪漫的迪士尼不同,當時背景時空下的經濟大恐慌、社會問題、失業率等等前提下所擴大的貧富差距使得底層人民性命根本不值錢這類敏感時事,才是弗萊舍工作室的著眼點,《茶杯頭 Cuphead》當中也繼承了這種的風格。

弗萊舍工作室作品中對社會的諷刺以及黑色幽默風格,在《茶杯頭 Cuphead》中被繼承了下來。
圖片來源:MeriStation

當時的弗萊舍工作室( Fleischer Studios)不只是迪士尼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動畫技術的發明先驅,其中一個發明 「轉描機技術(Rotoscope)」甚至影響了迪士尼的第一部彩色動畫電影《白雪公主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在片中也運用了此種技術,這種技術是動畫師將預先拍攝的真人影像投射到玻璃板上,並在影像上描摹。
運用這種技術所做成的動畫,通常會有著更接近真實人類的動態,對後期的寫實動畫影響巨大,但也相對的少了橡皮管動畫那種沒有骨架、關節,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隨意拉伸的誇張視覺和樂趣性。

弗萊舍轉描機的專利圖。動畫師正在一個透明畫架上作畫,右邊的一個投影儀正在把電影裡的一單幅畫面投到畫架上。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因為轉描機技術(Rotoscope)有能對寫實動態進行精確捕捉的特性,因此 1937 年迪士尼的《白雪公主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便運用了此技術臨摹角色動態。
圖片來源:Medium

最終在 1940 年代因公司經營與財務問題,雖然陸續產出品質不錯的短篇動畫作品,但終歸入不敷出,財務問題難以解決,加上 1940-1950年代間,隨著日本動畫的崛起,橡皮管動畫活潑、誇張的形象,漸漸被日本動畫穩定、規矩、複雜的風格所取代,使得日本動畫快速的超越美國動畫工藝,看似如此有影響力的 弗萊舍工作室( Fleischer Studios)也和眾多同時代的動畫公司一起走向沒落的結局,被時代和環境所淹沒。

最後

倒塌的大樓能重蓋,失去的文明也能重建,如同羅馬帝國滅亡後世界進入的黑暗時代被文藝復興所拯救,讓人類重新找回文明的光輝一般,《茶杯頭 Cuphead》的出現就如同是美國傳統動畫產業的文藝復興,結合了第九藝術和橡皮管動畫風格(Rubber Hose Animation)一同回到大眾眼前,用另外一種復古但卻又嶄新的姿態向我們展示了,任何有價值的事物就算因為時代因素暫時退色,只要一有契機還是能煥發出它原有的光芒。

以上就是我們這次想和大家談的關於《茶杯頭 Cuphead》和「橡皮管動畫風格(Rubber Hose Animation)」的內容,我們下次再見。